弘扬“走西口”精神 培育学生“六优”品质活动--讲述走西口故事
走西口走出一条杨家河(四)
五、三人奉献 十年功成
1922年,杨家河挖至蛮会退水渠。当年,杨米仓因积劳成疾病故,时年五十三岁。杨米仓是第一位为杨家河开挖事业献出生命的杨氏族人。
1923年,杨家河挖至三淖梢退水渠。这一年,久卧病床的杨满仓去世,时年六十四岁。 1925年,杨家河挖至三道桥附近。
1926年2月,杨茂林积劳成疾,患中风不起,不久便撒手人寰。杨茂林去世后,其弟杨春林、杨文林等继续施工。当年冬季,杨家河挖至王栓如圪旦接入乌加河。渠虽成型,但因正梢地势偏高,水流不畅,难以泄退余水。
1927年,杨家为了解决杨家河的退水问题,一方面将干渠西侧的三淖支渠梢接挖送入乌加河,另一方面将蛮会支渠梢接挖送入乌加河,双流退水均通畅。至此,历时十载的杨家河主干工程基本竣工。渠长70余公里,加上支渠共160多公里,总投资白银70余万两,灌溉总面积达13万亩。
六、完善配套、壮举绵延
杨家河开挖成功后,杨家又用时10年完善配套,投资开挖多道支渠和子渠,并在杨家河上修建车马大桥五座,桥下可通小木船。今杭后头道桥、二道桥、三道桥皆以桥的序数命名。
1932年,杨春林因劳累过度、外债紧逼,身心交瘁而病故。
1939年,根据当时国内抗战形势,绥远省政府对杨家河公管,杨氏家族同意将渠无偿捐献给国家。直到此时,杨家挖河所借债务仍未还清。
1942年,经傅作义将军批准,在当时划分的临河县第四区杨家河灌区成立了“米仓县”,以纪念为挖渠献身的杨米仓。
对杨家河和杨氏几代人的开挖壮举,历史给予了最好的评价:“一家之赐,千家食德,一姓之功,百姓乐利。”(《临河县志》)。我国著名水利专家姚汉源也赞扬其为“父子相代,亲友共营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经新一代水利人的努力建设,杨家河发挥了更大作用。目前,杨家河的灌溉面积达到了65万亩,杨家所期盼的“阡陌纵横,沃野千里,民生富裕,安定繁荣”终于实现。
(整理:刘文斌 讲述:石凡昀)
思考:
1、杨氏三代在开挖杨家河的过程中如何体现“勤劳勇敢、自强不息、团结包容、责任担当、吃苦耐劳、开拓进取”的走西口精神的?从故事中具体找出来。
2、我们要为河曲走西口人杨氏三代在当时艰苦的环境下成功挖渠,为当地做出巨大贡献感到自豪。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和启发?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